攤開金沙江下游地形圖,巨大的天然落差,成為孕育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等世界超級水電站的肥沃的生長土壤。
人類的力量讓這些梯級電站“握手”,縱橫聯合,形成一張巨大的“西電東送網”,打造出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三峽集團投資建設的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地跨云南昆明市祿勸縣和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是我國“西電東送”戰略中的骨干電源。
2020年6月29日,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成功并網發電。從靜默的混凝土建筑物,到電能涌動的“綠色引擎”,烏東德水電站,開始釋放出發電、防洪、航運、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綜合效益。
“烏東德水電站的投產發電,對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促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三峽建設烏東德工程建設部主任楊宗立說。
發電:綠色電能澎湃“中國動力”
當擁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廣東和炎炎夏日相遇,在制冷負荷的拉動下,這片嶺南熱土的用電高峰如期而至。
據新華社報道,2020年5月6日,廣東電力統調負荷突破1億千瓦,比去年提前9天,同期增長24.48%。
電力部門的神經,在逐漸攀升的電力負荷下越發緊張。去年夏天,因負荷較高,廣東部分地區用電受到影響,只能執行錯峰用電;今年,他們需進一步保證電力供應,滿足社會用電需求。
錯峰用電背后,是經濟發展與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我國80%以上的能源資源,分布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和北部,這決定了我國能源資源配置的基本格局,是“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
金沙江,河谷深切,徑流量大。得天獨厚的條件,讓這個“水資源寶庫”成為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烏東德水電站,鑲嵌在金沙江上的一顆“水電明珠”,裝機規模102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建成后,清潔水電將送往南方電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等地方建設,是我國“西電東送”能源戰略中的骨干電源點。
389.1億千瓦時,意味著什么?
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全社會用電量約為1005億千瓦時。據此推算,烏東德水電站年發電量,可滿足廣州近5個月的用電需求,進一步緩解能源供需矛盾,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西電東送”骨干電源點,又將發揮哪些作用?
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全年消納西電2022億千瓦時,其中西部清潔水電約1620億千瓦時,占比80%,支撐作用明顯。
在金沙江水電基地中,烏東德水電站,是為數不多被冠以“世界級”稱號的電站。這一清潔水電,將成為西電東送的重要電力支撐,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可進一步提高電力系統中的水電比重,促進全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保障能源安全。
算得清的是“經濟賬”,看得見的是“生態賬”。
據測算,烏東德水電站生產的綠色電能,將替代大量化石燃料,每年節約標準煤1220萬噸,分別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3050萬噸和10.4萬噸,相當于種植8.5萬公頃的闊葉林,有利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為美麗中國再添動人綠色。
防洪:為長江中下游打好“輔助”
從壩基開挖,到雙曲拱壩崛起;從導流洞引水入下游,到巍峨大壩攔腰截住水流……經過一千多個日夜的鏖戰,2020年1月,烏東德水電站邁入蓄水階段。
高峽出平湖時,一個控制流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約占金沙江流域面積86%的水庫,也在金沙江下游形成。
屬于烏東德水電站的“防洪通道”已經開啟。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奪走了數千條生命和數千萬畝耕地,讓長江母親河,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千瘡百孔。
可怕的洪水,到底來自哪里?
相關研究認為,地處亞熱帶季風區的長江,暴雨活動頻繁,流域內易發生洪災;而位于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汛期洪水量約占宜昌以上洪水總量的30%,是長江中下游洪水的另一個主要來源。
在興建以防洪為主的三峽工程之外,飽受水患滋擾的國人再次追根溯源,于金沙江上找到了突破口。
國務院2008年批復的《長江流域防洪規劃》提出,應進一步在長江上游干支流建庫,聯合三峽水庫對長江中下游防洪,提高該地區防洪標準。
烏東德水電站,預留防洪庫容24.4億立方米,相當于170多個西湖的容量,具備有效攔蓄金沙江洪水的條件,是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組成部分。
汛期,烏東德水庫攔蓄金沙江洪水,可減少進入三峽水庫的水量,配合三峽水庫運用,可進一步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削減長江中下游成災洪量;同時,配合金沙江下游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水庫,將進一步提高川江河段宜賓、瀘州、重慶等區域的防洪能力。
航運:于新時代下“巧渡金沙江”
“龍街渡、皎平渡、洪門渡,一日渡過。”240公里,來回十小時左右,一路暢通無阻……烏東德工程建設部劉科,在朋友圈里記錄下一段特殊的巡庫經歷。
85年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中央紅軍也曾在毛澤東同志率領下,搶占龍街渡、皎平渡、洪門渡,以期北渡金沙江。
但最后,三處行動只有一處成功——不僅后有追兵,前方也有險境。因為江水湍急,渡江用的木板根本無法架到對岸,用騾子拉著鐵絲過河,游到一半,又轉個圈兒回來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紅軍巧渡何傳奇。
金沙江下游,河道狹窄,險灘眾多。總長768公里的攀枝花至宜賓河道,目前只有宜賓至新市鎮間的108公里河道通航,僅占金沙江下游河段長度的14%。
縱橫四千里,浮沉億萬年。金沙江“脾氣”不減,人們沿江而居,卻不愿靠江出行。
烏東德水庫蓄水后,庫區江面開闊,水流平緩,高峽平湖給當地航運帶來利好改變。資料顯示,當烏東德水庫蓄水至高程975米的正常蓄水位時,將形成長約200公里的回水區域,其中常年回水區153公里,淹沒各類礙航灘險約50處。
回水區的形成,將使烏東德庫區干流,以及支流部分河道水深增加、流速減小,為發展庫區航運創造條件,滿足庫區人民生產生活需要,促進庫區周邊經濟社會發展。
惠民: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引擎”
2019年春節,一張火紅的“福”字,在烏東德庫區移民楊安榮家的新房大門上貼了許久,都不曾撕掉。
“舍不得。”楊安榮說,這是他搬進移民新房后,貼的第一個春節“福”。
頭幾十年,他和家人生活在一個落后村寨里。“一袋化肥,從距離最近的集鎮運回來,運費比成本還貴。”楊安榮說,信息閉塞,交通落后,就像緊箍咒,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2019年,他和趙洪申等同村村民搬入了烏東德水電站會東縣姜州鎮姜州村移民安置點。
新房整齊靚麗,國道穿鎮而過,距離縣城僅20多公里……趙洪申對搬遷后的生活很滿意。他打算在新分配的土地上種植經濟作物,“和在原村相比,這一項產值就能增收2萬余元,同時還能通過二三產業致富。”
烏東德水電站帶來的發展“紅利”,惠及到的不止庫區移民。
西南省份,人均GDP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是中國欠發達地區。烏東德水電站的建成投產,可將西部水電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于長江經濟帶建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據統計,烏東德水電站建設期間,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數約7萬人;機組全部投產后,每年可貢獻工業增加值約119億元,使地方財政收入增加13.5億元;持有電站部分股份的川滇兩省,每年還可分享穩定收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此外,在電站建設過程中,三峽集團為庫區投資建設了部分綜合運輸網絡。祿勸縣委書記焦林表示,借助烏東德水電站帶來的交通“紅利”,該縣將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產業,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
距離烏東德水電站機組全部投產,還有一年光景。眼下的金沙江,一線碧水穿大壩,看似安靜的它,將在未來釋放磅礴力量,讓條條“銀線”穿城而過,讓庫區百姓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