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首批兩臺85萬千瓦的機組正式投產發電。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工建設并投產的首個千萬千瓦級世界級巨型水電工程。
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儀式以視頻方式舉行,在北京設主會場,云南、四川等地設分會場,儀式上傳達了習近平重要指示。
由三峽集團、中國能建、中國電建等中央企業打造的烏東德水電站到底有多颯呢?小新為你梳理“五大看點”、“六種顏色”和“一條時間軸”,一起來看吧——
烏東德水電站“五大看點”
看點一:超千萬千瓦裝機排名中國第四、世界第七
烏東德水電站是國家水電規劃金沙江下游四個梯級(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中的第一梯級,共安裝12臺單機容量8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為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其多年平均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相當于昆明市一年的用電量。
烏東德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航運,計劃于2021年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屆時,還將與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等梯級電站共同組成21世紀標志性的世界最大綠色能源工程基地,對構建國家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以及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具有深遠意義。
中國能建葛洲壩機電公司承擔左岸電站全部6臺機組的安裝調試任務。是目前世界上已投產的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葛洲壩機電公司嚴格按照“精品機組”和“美麗機電”要求,不斷提升水電安裝科技水平,加強質量和工藝控制,推進先進技術的國產化進程,涌現出“弱約束焊”和“大體積激光測量”等一批先進的技術應用成果,創造了多項行業之最。
此次首批投產發電機組,為六號、七號機組。與此同時,五號、八號機組也進入機組總裝和二次設備安裝沖刺階段,經過調試、試運行之后,將成為第二批投產發電機組。烏東德水電站全部12臺機組投產發電時間表,則定于2021年7月份。
看點二:世界最薄300米級特高拱壩 無縫大壩+智能大壩
5月4日15時30分,隨著7號壩段倉內最后一罐混凝土澆筑驗收合格,當今世界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烏東德水電站大壩主體工程全線澆筑到頂。
據介紹,烏東德大壩為混凝土雙曲拱壩,共分15個壩段進行澆筑,混凝土澆筑總量約270余萬立方米。大壩壩頂高程海拔988米,最大壩高270米,壩頂上游面弧長326.95米,厚高比僅為0.19,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也是世界首座全壩應用低熱水泥混凝土的特高拱壩。
工程中首次運用了全壩段低熱水泥施工技術,并創新采用了液壓自升式爬模、智能通水、智能灌漿、智能振搗等一系列自主創新的智能化成果,克服了國內外水電建設中“無壩不裂”的頑癥,有效實現大壩工程安全優質高效建設和全生命期價值創造目標,使拱壩智能建造系統邁進2.0時代。
專家組在實地考察后盛贊,烏東德水電站大壩混凝土性能優良,基本無危害性裂縫,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無縫大壩”。施工過程中,先后攻克了100米水頭下導流洞封堵以及130萬平米的高邊坡治理等世界性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及“行業首次”。
此外,烏東德大壩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智能大壩。
自4月30日起,在為期一個多月的烏東德水電站水庫第二階段蓄水期,大壩、左右岸、地下廠房等任何細小的變化,都被8000多個早已埋設在壩體、地廠及兩岸邊坡中的應力計、滲壓計等專業儀器記錄下來,并實時傳輸到數十公里外的烏東德電廠精益管理平臺,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精準管控,保證了水位抬升至945米的第二階段蓄水目標于6月4日晚圓滿完成。
截至目前,安全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已入庫數據達200多萬條。隨著監測手段數字化、專業化,烏東德的“脾氣”正在被實時探察、理解和掌控。
看點三:200年一遇防洪能力 即將接受首次汛期大考
正如三峽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烏東德水電站也不僅僅是個水電站,它同時也是構建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電站預留防洪庫容24.4億立方米,相當于170多個西湖的容量,是長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烏東德水庫控制面積占金沙江流域面積的86%,與下游水庫配合,可進一步提高川江河段的宜賓、瀘州、重慶等城市的防洪標準。
目前,烏東德水庫已全面進入945米蓄水,大壩經受持續高水位檢驗,各項監測數據表明,大壩工作性態優良。而隨著汛期來臨,設計具備抵御200年一遇洪水能力的烏東德大壩將接受首次汛期洪水的檢驗。
目前,烏東德工程建設部編制完成《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2020年防洪度汛應急預案》,并已開展防洪度汛方案和應急預案演練。烏東德上游238個水雨情站、干流2個水文站、8個水位站運行情況良好。
另一方面,金沙江下游梯級水電站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及烏東德以上水庫群信息共享機制完善,洪水預見期與預報精度滿足安全度汛和洪水調度需要。
看點四:實現水電開發與移民發展雙贏 涵養生態造福人民
據測算,烏東德水電站生產的綠色電能,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20萬噸,清潔水電將被送往南方電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等地方建設。
今天,共同慶賀烏東德水電站投產發電的還有3.2萬水電移民。在該項目核準時,“先移民后建設”的水電開發新方針,要求“要高度重視電站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工作,幫助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和促進庫區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水電開發的重要目標”。
據了解,烏東德水電站是目前在建電站中繼白鶴灘之后移民安置人數第二的水電項目,其工程建設征地涉及四川、云南兩省的4市(州)、10個縣(區)38個鄉鎮(街道辦)89個行政村(社區)。
目前,3.2萬余移民已全部遷出庫區,并陸續建房到位,明亮的樓房、寬敞的街道,讓移民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從可研階段移民安置專題技術咨詢審查,到實施階段設計變更技術評審和移民專項驗收,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組建了烏東德水電站移民項目技術評審專家團隊,全程參與了烏東德水電站建設和移民工作,為四川、云南兩省移民工作“把脈問診”,有效推進了烏東德移民實施工作,確保了電站順利建設和蓄水目標如期實現。
2016年,移民項目團隊組織編寫的《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可行性研究階段移民安置規劃技術咨詢審查報告》榮獲“2016年度電力行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2019年,移民項目團隊組織編著的《中國水電移民實踐經驗》,全面總結了烏東德水電站等國內14座大型水電項目移民安置實踐經驗,并向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推薦,受到了高度關注。
看點五:新老成昆鐵路——一條“拉直”的線 速度更快了
在烏東德庫區40平方公里的淹沒范圍內,一段老舊的鐵軌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新中國成立后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機械化施工鐵路——成昆鐵路。
始建于1957年的成昆鐵路,被譽為大涼山等邊遠山區的“生活線、脫貧線、希望線”。
烏東德庫區蓄水至945米后,老成昆鐵路的部分路段將被淹沒。為了支持水電站建設,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改造了46公里路段,將蜿蜒垂向金沙江的部分軌道“拉直”成一條線,同時對軌道進行電氣化升級,提升車速最快至250公里/小時。屆時,新成昆鐵路運行距離更短、速度更快,惠及南來北往的旅客。不久之后,金沙水漲,飛馳的車窗外,將是水流與車流時而并行、時而相錯的另一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