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為全球核電站建設踩了猛然一腳剎車,近10 年來,我們看到德國宣布逐漸退出核電站建設,法國減少核電站規劃,韓國宣布擱置部分核電站規劃,我國臺灣地區甚至打出“用愛發電”的招牌,在當地電力供給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強烈反對核電站的建設。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回頭來看,這近十年間,核電站建設真的停滯了么?
核電其實舉足輕重。從發電量上統計核電提供了全球約10%的發電量,占非化石能源發電量的32%左右,是最重要的低碳能源。
感覺應該沒有增速,其實在建機組可不少。雖然大家感覺各國政策都不支持大力發展核電,但實際上核電發展一點都不慢的。目前全球核電機組在運數量為450 座,分布在34 個國家核地區。在建機組共有59 臺,這些機組建成時間在2021 年至2023 年左右,也就是說世界核電裝機容量增速這幾年在8%左右,能源行業8%左右的增速,已經是相對比較高了。
真的需要核電么?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發電行業2018 年全球碳排放中,發電行業占40%左右,然而1998 年,這個比例依然是40%,也就是說,雖然可再生能源不斷發展,但我們的用電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應對用電需求的增長,傳統火電裝機和包括核電等新能源裝機齊頭并進應對能源需求,供電結構沒有得到很好的優化。在諸多可再生能源中,由于資源稟賦和供電可靠性的問題,只有水電和核電能夠在電網中很好的替代傳統火電的作用,即穩定電網頻率,職稱大型工業企業供電。然而,我國水電資源并不豐富,目前已經開發了80%左右的水能資源,但水電的發電量僅能滿足9.05%的能源需求。在水電開發空間有限,氫能開發還沒有實現完全商業化應用的背景下,改善能源結構,核電成為必選項。
核電發展面臨什么問題呢?三代機組目前造價過高,路線不統一是核電大規模發展的面臨的兩大問題。三代機組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核電機組,其安全性毋庸置疑,但目前三代機組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相對經濟型不如二代及二代半的機組,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核電站的投資意愿。同時,目前我國的三代核電機組還有AP1000、華龍一號、EPR、VVER 四種堆型,多種堆型將會牽扯更多的技術研發和實踐,拖累三代機組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我們應該今早確定三代核電機組的主要技術路線,集中力量降低造價和運行成本,提升三代機組的盈利能力,盡快推進三代機組的大規模商業化。
核電估值應該怎么理解呢?企業的市值是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市盈率可以理解為現有資產未來產生現金流年數和未來裝機容量增速乘積的折現值,市凈率可以理解為資產的未來收益折現值比初始動態投資額。目前二代核電站運行壽命40 年,還本付息大約13 年,折現后市盈率應該在18-20 倍左右,而核電企業的估值多在15-17 倍,其實是僅反映了現有資產未來產生的現金流,而沒有考慮到裝機容量增長,所以核電企業估值在目前基礎上應有小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