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公眾高度關注核安全,參與和表達的欲望較為強烈。隨著5G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對核電企業的公眾溝通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國內核電企業在推動新項目落地時,往往公眾溝通的力度較大,但項目落地后,公眾溝通的力度會有所衰減,或者簡化為單一的科普宣傳,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加強核電企業公眾溝通常態化機制建設,始終建立并維護良好的公共關系,讓溝通目標從得到公眾理解提升為獲得公眾信任,這對于推動新時代我國核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核電企業公眾溝通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各核電企業、行業協會、媒體等對涉核公眾溝通工作日益重視,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我國部分核電企業與項目所在地公眾的關系仍然難言信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鄰避問題”依然突出。公眾對核電本身的了解不足,加之新媒體時代部分不實信息傳播迅猛,導致公眾接受信息不全面,對新事物懷有恐懼和懷疑的心理。而相較于其他能源項目,核電只要發生任何風吹草動甚至流言蜚語,都會導致公眾立場發生極大的改變,核電公眾溝通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二是“心理落差”始終存在。核電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難免因為大件運輸、工程施工等對周邊公眾生產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而項目落戶后,為當地帶來的諸多貢獻,又未能讓周邊公眾切身體會到,進而產生心理落差。
三是“利益補償”難言滿意。在核電項目推進過程中,因為其地理環境等各種安全性的高標準要求,難以避免會涉及居民拆遷安置、行業發展沖突等問題。這些牽扯到具體利益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或補償,就容易引起不滿和抗議。
核電企業應建立完善公眾溝通常態化機制
縱觀世界核電發展歷史,建立良好的公眾溝通機制和核電行業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反之則相互制約。核電企業如何建立、完善常態化公眾溝通機制,筆者建議如下:
一是按照PDCA循環常態化精準開展公眾科普工作。從核電公司層面出發,應統一整理、整合公眾溝通工作中所需的各類資源,設計制作一系列能體現公司企業文化特征、具備品牌效應和優勢的系統化、標準化科普產品,包括但不限于口徑庫、講解詞、宣傳手冊、科普宣傳品等。
精準識別各利益相關方和重點溝通人群,廣泛發動公司內各級黨、政、工、團組織,以做好各自對口業務部門(單位)和身邊人的溝通為重點,開展各類針對性公眾溝通活動,形成“人人都是科普宣傳員”的良好局面。
同時,建立新聞發言人高端溝通團隊。要從制度層面建立相對完善的工作機制,形成相對固定的新聞發言人團隊,團隊成員應分工明確,職責完整,便于溝通。新聞發言人最好由熟悉公司總體情況的高層人員擔任,否則容易存在信息不對稱、資源調動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到新聞發言團隊的有效性和專業性。
建立相對成熟的口徑庫,不僅事件發生期間可作為新聞發言人的發言參考,還可為其他職工、相關方在遇到詢問時及時作出正確應答提供支撐。適時邀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中國核學會等專家團隊對公眾溝通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持續常態化精準開展公眾科普工作。
二是用開放的態度做好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謠言止于公開。核電企業要嚴格按照相關法規和政策文件,及時向社會公眾公布項目建設和運營相關信息,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如可以聯合相關監管部門共同推進輻射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公開化,建立完善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公開制度和平臺。在做好信息公開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相關規定,基于對利益相關群體的信息交流、咨詢、參與、授權決策等方面進行社會調查和公眾參與。
在這一過程中,可通過網站、展覽、電視和廣播等途徑實現提供信息和收集信息。通過研究、問卷、民意調查等讓公眾參與其中、各抒己見,而實現咨詢。利用互動工作小組、利益相關人的對話、公民論壇和辯論等方式實現公眾參與。
三是用共同體理念推動企地融合發展。核電與項目所在地周邊地區協調發展的問題和矛盾是公眾溝通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構建利益共同體,創建新型的“共生共贏共榮”的核電站與周邊地區融合發展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核電是一個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也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與核電配套的行業涉及設備制造、電子信息、材料加工等。在滿足核電建設安全質量資質的前提下,大力支持所在地企業深度參與核電站的建設和運營,吸納大批當地居民就業,協調地方政府創造條件,從政策、制度上給予支持,可實現核電站與周邊地區經濟社會長遠、健康、協調發展。
核電企業應充分發掘利用內外部資源,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和精準扶貧等工作,力所能及地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
誠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眾認知所處的階段、信息傳播的方式、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等不斷發生變化,與之適應的具體公眾溝通方法需要不斷改革創新和適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