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水電新增裝機417萬千瓦,斷崖式下跌。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這使我聯想到,又是什么導致水電發展漸入佳境之時戛然而止。我認為加快西部水電開發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水電開發實現的目標:生態、減災、發電,水資源綜合利用。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面對著水旱災害頻發、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短缺給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從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再到大運河,興水利、除水患的生產實踐與文明發展相生相伴,生生不息,創造了農業文明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水利水電在設計、施工、制造、運營和投融資等全產業鏈世界領先,創造了新安江、三峽、南水北調等“人間奇跡”,助力我國走向工業文明的前列。
我國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綜合開發條件。長江、黃河發源于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橫跨“三大階梯”奔流入海,蘊藏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為以水電為先導帶動水資源綜合開發創造了條件。通過水電“流域、梯級、滾動、綜合”開發,給“水塔”裝上“開關”,調節有限的水資源,來滿足生產、生活、生態的需要,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證明:水電站既是金山銀山又是綠水青山。開發水電是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和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必由之路。新安江水電站變成了“千島湖”,二灘水電站使植被稀疏的干熱河谷變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通過梯級水電開發,使“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黃河,形成了約600億立方米的水庫群,用占全國2%的水資源滋養了15%的土地和12%的人口,泥沙量也從16億噸降到2億噸以下,沿黃河形成了3000多萬千瓦的水電、風電、光電的清潔能源基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傳承悠久的中華水文明,把水的事情辦好,推動我國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時代,是中國水利水電的新使命、新作為。針對剩余約3.5億千瓦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青藏高原邊緣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黃河上游、長江上游、雅魯藏布江等流域的特點,深入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減災、發電為三大目標,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現就加快西部水電開發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屏障。流域梯級水電站所形成的“河—湖”系統,不僅能夠改善坡陡流急河流的水生生境,水庫的濕地作用和“冷湖效應”,還能夠增加水庫周邊的濕度和降水,改善陸生環境。這些都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減緩冰川融化和雪線上升,促進干熱河谷的植被生長,修復生態作用顯著。這些流域在青藏高原邊緣形成一道10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屏障。
二是建設國土安全屏障。水電站將水流的能量轉化為電力,消除了河流下切的能量來源,減緩和消除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減少了對生態的破壞。水電梯級開發順應了河流自然演變過程中的階梯化趨勢,起到與“梯田”保持水土和山體穩定的類似作用,消除了堰塞湖對下游的威脅。
三是實現了水資源綜合利用。西部水電開發,形成約3000億立方米的“水塔”,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沙江的“龍盤”水庫,它是長江水資源綜合利用的“調節器”,與下游的“應急工程”——三峽,首尾相顧,相得益彰。隨著“水塔”的逐步建成,中華大地將變成像成都平原一樣“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的美麗中國。
四是多快好省發展新能源。我國西部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同宗同源。水電具有儲能和調節作用,可將風電、光電等電能質量差的“垃圾電”加工成“優質電”。通過水電、風電、光電互補開發,我國西部可形成水電4億千瓦、風電4億千瓦、光電8億千瓦的清潔能源基地,推動我國跨越油氣時代進入清潔能源的新時代。
五是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西部水電項目規劃、設計已基本完成,所有工程可在1-5年內開工、10-15年建成,投資約8萬億元。水電站運營期長、經營成本低、競爭力強。我國已建水電3.2億千瓦的平均投產時間約10年,水電上網電價只有全國平均電價的2/3。西部水電開發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組織協調作用,由企業來實現,進一步推動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水利興則天下興。我國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快西部水電開發,保障水、糧食、能源、生態、國土等安全,實現“以電興水、以水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