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量化工程——中核旗下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漳州核電2號機組內穹頂吊裝就位,創下了“開頂法”實施前提下華龍一號單臺機組從FCD到內穹頂吊裝工期最短的新紀錄,標志著該機組從土建施工階段全面轉入設備安裝階段,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內穹頂吊裝是華龍一號核電工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穹頂位于核島頂部,主要功能是保證反應堆廠房完整性和密封性,對放射性包容起關鍵性作用。
吊裝當天,隨著總指揮一聲令下,內穹頂被緩緩吊離地面,經過起鉤、變幅、提升、帶載行走、大臂逆時針回轉等一系列高精度動作,精準直達漳州核電2號機組反應堆廠房上方,隨后緩慢下降,經調整無誤后,平穩落鉤就位在安全殼鋼襯里上。
作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重要成果,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完全具備批量化建設能力,已成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三代核電優選方案。目前,華龍一號在全球已有4臺機組商運,批量化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每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每年發電超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同時相當于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