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經合組織核能署(OECD-NEA)發布題為《電力之外:核能熱電聯產的經濟研究》(Beyond Electricity: The Economies of Nuclear Cogeneration)的研究報告稱,核能熱電聯產(熱電或汽電聯產用于其他用途)在現有核電廠和新建核電廠應用中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核能熱電聯產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報告稱,在商業條件有利的情況下,核能熱電聯產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即使只瞄準一小部分供熱市場,也有可能催生大批新建核電機組。目前,全球供熱市場幾乎由建筑供熱和工業供熱平分。目前,天然氣價格高企,供應依賴進口,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在2022年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后,能源安全問題更加突顯,成為將核能用于熱電聯產的兩大主要推動因素。
NEA在報告中也指出,截至目前,核能熱電聯產技術應用范圍有限,主要是將傳統核電廠所產生的蒸汽用于區域供熱,或作為海水淡化項目的熱能。截至2020年底,全球至少有70臺核電機組被用于熱電聯產。2013年數據顯示,全球共有67個核電廠熱電聯產應用項目,其中,43個用于區域供熱,17個用于海水淡化,7個用于工業廠房供熱。多個區域供熱項目都在前蘇聯國家以及部分西方國家。例如,瑞士貝茲瑙(Beznau)核電廠1、2號機組(380MWe)共計為1.8萬人供熱。
但總體而言,核能區域供熱的經濟效益發展勢頭并不良好。部分原因在于核電廠需要離人口中心很近,防止熱能在輸送過程中發生明顯的溫度散失。此外,供熱市場具有季節性特點,因此,核電廠通常會優先考慮發電。另外,通過改造現有機組和供熱系統實現供熱的成本高昂。另一個問題是核電廠往往同時進行發電和供熱,因此,很難確定單獨的供熱成本以支持熱電聯產。
NEA在報告中指出,經驗證,核能熱電聯產用于區域供熱和海水淡化項目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可能會在減少全球碳排放方面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NEA建議各國政府通過使用化石燃料替代品為碳排放買單,進一步推動核能區域供熱項目開發。
報告稱,核能發電量約占全球總發電量的10%,區域供暖要達到同等比例的市場滲透率,也沒有任何障礙。具有經濟競爭力的新型核電項目可能會占據熱能市場。
四代堆技術發展有助核能供熱推廣
NEA在報告中并未明確指出全球熱電聯產市場的經濟價值,僅表示四代堆,尤其是小型堆,具有應用更靈活和非能動安全系統的特征,因此更容易被接受,也更適合建在人口密集地區或工業設施附近,有望改變熱電聯產的發展走勢。
NEA表示,高溫氣冷堆(HTGR)技術已經發展成熟,能夠實現750℃(1382℉)高溫,有望成為熱電聯產的領導者。
2021年,中國投運了兩座全尺寸模塊化示范高溫氣冷堆,但還需要獲得許可,才能在2030年之前建成首座商業化高溫氣冷堆。
但報告也提醒稱,電廠傳統發電需求與工業用熱需求是有區別的,HTGR需要進一步證明可以用于工業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