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10時,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河北永清-上海)(下簡稱中俄東線南段)江蘇段線路第七標段正式開工,標志著中俄東線南段沿線各省線路工程全部進入建設階段。中俄東線南段工程將打通俄氣入滬主通道,全面聯通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起于黑龍江省黑河市中俄邊境,終點是上海,全長5111公里,分為北、中、南三段核準,分期建設。其中,北段(黑龍江黑河-吉林長嶺)、中段(吉林長嶺-河北永清)已分別于2019年、2020年底投產通氣。南段工程起自河北永清聯絡壓氣站,自北向南途經河北、山東、江蘇、上海,終點為西氣東輸一線白鶴末站,管道全長1509公里,新建管道1243公里,預計2025年建成投產。屆時,俄氣將直通上海,實現“北氣南下”,同時該管段聯通已建成的東北管網、華北管網及華東管網,投產后日輸氣量超過5000萬立方米,比現有輸送能力提升近三倍,將打破京津冀與長三角經濟圈天然氣輸送能力瓶頸,進一步提高油氣管網的應急保供能力。
中俄東線南段工程所經4省、市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水網密布。全線大中型河流穿跨越94處,穿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濕地公園等環境敏感點46處,文物遺址2處,生態保護紅線區83處,施工技術復雜、安全環保要求高。國家管網集團在中俄東線南段建設過程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打造“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友誼管道”的政治囑托,優化路由設計,近1/5的線路管道采用非開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護生態自然原貌,既維護了“綠水青山”,又在工程質量、科技、安全、環保等領域不斷實現新的突破。被視為俄氣入滬最后的“卡脖子”工程的長江盾構穿越項目,是目前世界油氣管道領域單次掘進距離最長、埋深最深、水壓最高、直徑最大的管道穿江盾構工程。國家管網集團堅持安全環保、綠色發展理念,充分吸收中俄東線過境段和北段、西氣東輸等管道的建設經驗,組織專家進行了10個專項技術課題研究,確定了安全環保的設計方法和施工技術,于2020年7月順利開工。
中俄東線南段將全面聚焦“全數字化移交、全智能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標,按照“端+數據平臺+運維應用”模式構建遠程運維服務體系,并以本質安全為導向,以質量管控為中心,以“重應用、重效果、重安全”為原則,重點開展數字化設計、數字化采購、智慧工地建設和數字化孿生體的構建工作。
據了解,中俄東線全線貫通后,每年可輸送俄羅斯天然氣380億立方米,與燃煤相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億637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84萬噸,對提升我國清潔能源供應量,改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