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陣陣金屬切割聲,頭戴藍色安全帽的螺桿生產工人正將螺桿離子氮化爐擺放到指定位置。而在一旁的“質檢駕駛艙”屏幕上,各廠不合格記錄數據實時更新,通過數字化技術把關螺桿質量。
這是懸水小島——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金塘島螺桿產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幕。
自1982年金塘島誕生第一根螺桿以來,金塘螺桿業已走過近40載春秋,從小小的螺桿中發現商機,然后將“螺桿經濟”的鏈條從浙東海島延伸至世界各地。
從“小作坊”的家庭生產到形成一批產業集群,從無名小島到特色塊狀經濟的“中國螺桿之鄉”,金塘螺桿市場的變遷其實也是浙江塊狀經濟發展的縮影。
金塘是舟山第四大島,陸域總面積88.4平方公里(不含金塘北部),常住人口約5萬人。這里本是一座默默無聞的懸水海島,但因為螺桿,使這座海島備受關注。
談及金塘螺桿的起家,何世鈞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人。20世紀80年代,當他在展會上看到在發達國家技術壟斷下的硬質合金螺桿在中國賣出天價后,便激發出了雄心壯志,下決心要突破這項技術壟斷,造出中國的硬質合金螺桿。
彼時的何世鈞是金塘瀝港農機廠的技術副廠長,而當他提出在廠里試制這樣的螺桿時,卻遭到了拒絕。于是他借來7000元錢買螺桿材料,決定辭職單干。
當何世鈞帶著產品來到上海圓滿交貨后,他賺得了第一桶金。借助創業的第一桶金,何世鈞辦起了螺桿專業制造企業。
與此同時,何世鈞的創業起到了示范效應。金塘農機廠的一批技術能手跟著紛紛下海。他們憑借自己的技術,開啟了創業之路,也為金塘螺桿的“出圈”打下了基礎。
舟山市定海區經信局總經濟師張宏輝表示,自1982年開始生產第一根螺桿起,定海金塘螺桿產業至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塑機螺桿生產和出口基地,“經過近40年的發展、調整和提升,金塘螺桿產業已成為國內專業化程度較高、配套產業齊全、分工精細、最具影響力的螺桿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區域經濟特色。”
審視當下,從20世紀90年代銼刀銼、榔頭打、攪筒攪的人工打磨生產方式,到如今的智能化生產,擺在“螺桿二代”面前的是如何將螺桿產業做精做強。
從父親手中捧過接力棒后,“螺桿二代”——浙江華業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夏瑜鍵一直希望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讓螺桿產業發生“智”變。
“我們的螺桿可以精確到絲,比頭發絲還要細上七分之一。”夏瑜鍵告訴記者,如今華業已成為螺桿行業的“隱形冠軍”,預計2020年產業將同比增長18%。
“今年4月份,我們的自動化機械手臂將到崗,將大幅提高廠區的自動化、智能化作業水平。”浙江華業塑料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總監夏琪表示,塑化程度是衡量螺桿好壞的最主要標準,“在生產過程中,我們不斷提高數字化水平,對傳統螺桿進行轉型升級。”
在舟山市(金塘)塑機螺桿檢測中心,大小不一、精度不同的螺桿排列整齊,通過該平臺的檢測把關,金塘螺桿產品以更加嚴格的質量勇闖市場。
“各式各樣的螺桿都可以在這里免費檢驗。”舟山市(金塘)塑機螺桿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干驚濤告訴記者,該中心擁有十余個專業實驗室,并與寧波、上海等質檢院合作,守牢產品的質量關。
從小而散到精且強,在精心打磨下,以螺桿產業為代表的浙江塊狀經濟正迎來新的“智”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