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與來自全球十余個國家的18家供應商現場簽訂了采購合同和協議,簽約金額創三年來新高,展現出中國海油在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方面的積極作為,有力助推我國海洋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我國首個“海上特區”和首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工業特行”,中國海油自成立以來至2019年底,與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81家國際石油公司共簽訂228個對外合作石油合同,累計引進外資近2200億元,海洋石油成為我國吸引外資最多的行業之一。
在“走出去”方面,截至2019年底,中國海油海外業務遍及6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總額超5200億元。中國海油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逐步提升,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第64位。在普氏能源資訊2020年“全球能源企業250強排名”中,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榮獲全球排名第八、油氣勘探生產公司類別第一和亞洲及環太平洋地區類別第一。
今年以來,盡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挑戰,中國海油依然穩步推進對外合作,積極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要求。
在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中國海油與國際合作伙伴簽訂了一系列合作油田開發補充協議,正與康菲、雪佛龍、殼牌等合作伙伴對接一批重大開發項目合作事宜。
就在進博會開幕前不久,中國海油與哈斯基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深水氣田流花29-1順利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對外合作再結碩果。
位于渤海的蓬萊油田,是我國海上最大的整裝油田,由中國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今年5月,雙方克服疫情影響,蓬萊19-3油田4區調整和蓬萊19-9二期開發項目順利投產,較原計劃提前48天,實現了油氣開發的合作共贏。
在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中國海油克服疫情和低油價帶來的不利影響,扭住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目標不放松,實現國內原油增量占全國的80%左右,桶油成本創近十年來新低。
在下游煉化領域,中國海油與廣東省政府、荷蘭皇家殼牌公司“云簽約”,總投資近400億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落戶廣東大亞灣,這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海油與殼牌集團開展合作以來的又一階段性成果,項目建成后將有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石化基地建設。
目前,中國海油正持續推進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深入推進“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國內外合作伙伴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在油氣勘探開發、工程裝備建造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在海外業務領域,中國海油將堅定不移加快“走出去”步伐,著力優化海外資產布局,持續加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油氣投資力度,擴大公司國際油氣生產及貿易規模。